楠楠文学网

楠楠文学网>回家过年简谱 > 第14章 欲助部长参与村里收农提回想当年跟随母亲交公粮(第1页)

第14章 欲助部长参与村里收农提回想当年跟随母亲交公粮(第1页)

赵大山平时打牌,哪里听到过这么幽默风趣的段子,一时竟忘了输赢,在酒桌上都还在回味,连夸新初这小伙子人不错,一下子就从打麻将上升到了抓工作,进行提升到对新初本人综合素质的总体评价。新初也不大喝酒,顿时没了多少言语。

分手时,赵大山还斜着那双醉醺醺的眼睛,不时回过头对新初说:“你小子还可以,今后有空喊你一起耍!”

新初深切地感受到,自己赢得的似乎并不仅仅是赵部长一人的夸赞,而是整个城东镇的认同。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:从今天开始,自己就真正走进了城东镇领导干部的圈子!他把右手伸进裤兜,紧紧攥着那叠刚刚打牌赢来的纸钞,心里乐滋滋,又生出诸多感慨来:原以为写一手好文章,就可以交一堆好朋友,没想到工作几个月了理都没得哪个理,结果打了一回麻将,赢了钱不说,还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,出乎意料啊!

这样连续数日,每天均有收获不等,尤其是开始前一周情况还不错,农税提留收了一大半。但据最近情况来看,进展不大,离目标任务相差甚远,这样子搞下去,肯定是交不了差的。

这天赵大山领着新初、胡军到村上召集村支两委一起开会专题研究接下来的工作。村支书袁华大致总结了前段时间工作开展情况:总体上还是不错的,农税提留全村人,每人元,共计万元,已收万元,占到了任务数的,同时历年欠款万元,已收万元,占任务数的o。计划生育罚款就还有家共万元,已收了一半,问题不大。只是九社王大贵的媳妇怀起了,挺起个大肚子,得拉去引产。这个媳妇剽悍得很,远村近邻的都不敢惹,计生指导员讲政策来硬的,村妇女主任做思想工作来软的,结果她是软硬不吃,把这两人骂了回来。男的在火车站做装卸工,早出晚归,又故意躲着不见面,有些拿她没办法。

村主任刘诚接过话头说:“干脆就让她生下来算了,生了还可以收两万来块钱的罚款。”

赵大山立即打住他说:“关键是她天天挺起个大肚子在火车站卖菜,那里人来人往的,过路上下全都看得到,我们明晓得了都不去抓来引产,恐怕逗起群众说。老袁你莫管他的,接到讲。”

袁华接着说:“农税提留这边,应该没多大问题,合力村地处火车站,一部分人在货场的装卸队里,再不交直接扣工钱就是的,火车站的停车场,每家每户年前要分一些红,也可以扣除一部分。难收的是在城里或在外打工的那部分,目前差很大的缺口。好在大家都得回家过年,一般到了腊月底就回来,我们再集中去收。比较麻烦的是五社赵二娃两口子,自家种菜在火车站卖,按理是不缺这几个农税提留的,就是两口子不讲道理扯横经,在全村影响大,都说你们去把赵二娃家收了,我保证一分不少交齐。”

新初听了半天,这才插上话来,说了一句:“他们家有没有求村上办的事?我们上门主动帮着办了,再去收款也有个主动。”

袁华说:“应该没有吧!他家里一有点事,村上找不到我,跑到我家里都要闹麻了,我一般都是给他解决了的,他家有事还得了?”

坐在一旁的李斌大声说道:“赵部长、袁支书,各位领导请放心,我晓得他们家有事要找你们的,就这一两天。”

赵大山说:“那好吧,村上王文书今天就不下社了,把装卸队、停车场家家户户的单子理清楚,看哪些人能扣、能扣多少,就一刀儿宰了。其余的家家户户上门去收,特别是在外打工回来,大家手里多多少少都有点钱,回来一户收一户,应收尽收,收干收净,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。散会。”

新初也没下社,留下来陪赵大山喝茶摆龙门阵。他倒不是想借此机会巴结领导,他这个人还没那个心眼儿。也更不是要享清闲,他从小到大都不是偷奸耍滑的人。一提农税提留,新初就感慨万千,没有了其他干部一样进村入户吆喝做催收的激情。

新初先是羡慕,合力村的村民是多么的幸福啊:他们有装卸队,虽然是排轮次,但每月都能挣到现钱啊,莫说缴农税提留,就是想儿子生几个也完全没问题!还有停车场,虽然停车费供村上公务开支、公务接待什么的用了不少,一年到头也分不了几个钱,但多少都是现货儿啊!更何况地处火车站,村民们就是种小菜、卖鸡蛋,一家人打杂开支也都够了。只有极个别家里全是老弱病残什么的,确实交起来有点困难,但那毕竟是少数。

羡慕之余,新初又想起了母亲,想起了自己家缴农税提留的往事来。

新初隐隐约约地还记得,那还是生产队集体生产的年代,大人们到队里做活路挣工分,男的叫全劳动,一天十个工分,女的称半劳动,六到八个工分不等,由生产队长或保管员来评。新初的父亲高中毕业就一直在外跑,也在生产队干活挣过工分。但由于给生产队出主意办了个粉条房,专门做豌豆粉条,他还专门负责卖到三江镇,为生产队挣了些钱,因此全队会议一致同意,给他们家一头耕牛喂养,一天算六个工分,抵了父亲没有工分一大截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喜欢回家过年请大家收藏:()回家过年更新度。

后来父亲王道渠被判刑入狱,队上的豌豆粉条房还开着,生产队长王载君从小就跟王道渠跑,交情好不说,面子上也过不去,再说那头耕牛也老了,就没有收回去,工分降了点儿,一天算五个工分,才把生产队社员搁平。

一九七九年,河东乡河东坝村响应全国号召,开始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先是包产到小组。新初家所住的下湾,大爷爷大婆婆是五保户不算,二爸王道顺一家、幺爸王道庆一家加上隔房的大爸王道平一家,一个院子四家人刚好组成一个小组,人均六分田、不到三分地,新初一家五口分田三亩、地近两亩。一个小组分得一头耕牛、拌桶一个、风车一个、锄头、镰刀、扁担等生产工具若干。那一年,新初家与队上所有家庭一样,大获丰收,除了上交公粮外,家里多分了两百多斤谷子,过了个泡和年。

第二年实行包产到户,田地按产量高低、路程远近打散了重分,亩数没有变。而农具队里上轮按组分下来剩余多少,改为三户人一套,下湾四户就多出一户来。母亲以为自己家三兄弟刚好三户人用一套农具,不料二妈胡小蝉嫌大嫂家缺劳动力,耕牛喂养不好,坚决闹着与上湾的搭伙去了。新初母亲嘴上不说,心里暗暗骂了她好几回:“你个没良心的,道渠在家的时候还给你拿少了?老二结婚娶你时,穿的新衣服还是我给你缝的呢,现在就忘了本,还说是亲兄弟这个时候靠你帮一把。”新初空了就帮母亲放牛,喂得肥溜溜的,也没有让隔房大爸王道平后悔过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